什么是“展览+”?为什么要“展览+”?
来源:陕西华逸东方展览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1933 发布时间:2017/7/13
随着社会的进步,博物馆也在不断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数字博物馆等形式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博物馆中,展览始终是其直接面向观众的最为核心的产品,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无论身处何时,“博物馆展览应该关注什么”、“如何打造优秀的展览”一直都是博物馆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展览的相关问题,浙江省博物馆在管理层面上提出了“展览+”的概念。
什么是“展览+”?
“展览+”是浙江省博物馆从全馆的角度,统筹考虑展览项目的各个方面、各层次和各要素,于2010年开始提出的一个工作思路。“展览+”即展览+课题+学术研讨会+图录(包括论文集、普及性读物)+系列文创+系列社教活动+系列讲座……同时,根据不同展览的不同需求,“展览+”也可以融合更多内容。这些基于展览内容的组合并非简单的两者或者更多相加,而是利用展览项目的平台,使博物馆其他各个职能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比单一职能更多、更高层次的成果。
“以展览为中心”是“展览+”的核心理念。围绕着展览,博物馆可以开展学术研究、文创开发、社教传播等活动,从而实现博物馆多项职能的联动。“展览+”不仅仅旨在为展览服务,它强调的是博物馆展览工作的整体关联性,以及博物馆各个职能之间围绕展览的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的匹配与有机衔接。同时,“展览+”也兼顾实际可操作性,将馆藏作为基础,以观众的需求作为引擎。除此之外,在实施过程中,“展览+”特别注重准确地界定各职能之间的联系和分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展览+”会起到什么作用?
拓宽博物馆展览视野
原创性展览,是博物馆策展人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物资源而打造的具有特定主题意义的首创展览。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专题陈列都具有原创性质,临时展则情况复杂一些。
虽然原创性展览是博物馆展览中最为常见的展览形式,但对于许多博物馆来说,原创性展览其实并不好做。一个成功的原创性展览,往往需要一个有吸引力的切入点,如选题、展品、文本解释方式等等。
一方面,许多博物馆展览面临缺乏重器、精品的局限,馆藏文物不够丰富使得展览的内容等方面受制。另一方面,对于大量的馆藏缺乏盘点、梳理和解读,大量文物、文化资源面临着“无人问津”和“不见天日”的困境。并且囿于策展团队与普通公众的知识不对称性,如何寻找恰当的阐释视角让展品在展览中“活”起来,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博物馆展览中采用“展览+”的模式,使展览能够叠加上各种资源,从而促进博物馆内部的集体协作,进而推动展览水平的提高。同时,“展览+”还鼓励了策展人拓宽视野,选择合适的阐释视角和展览主题,并辅以多样化的活动,从根本上贴近一般观众。视野拓展后,策展人将会为观众提供一种不同的看待历史文化遗存的方式,寻求展品资源的增长,从而实现博物馆从过去信息的收藏者和登录者到传播者和促成者的转变。
延展博物馆展览边界
“展览+”模式的采用,帮助博物馆拓宽了视野,实现了对展览的深度挖掘。博物馆各个职能的联动,也给博物馆展览带来广度上的拓展。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因为观念、技术、场地、展陈能力等的限制,在展览中展示的文物信息量有限,在时间、空间、展示形式上也有诸多局限。“展览+”能够更大程度上调动更多的技术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实现数字技术对展览边际的延展。
从展览出发,站在拓展展览边际的高度对社教、文创、数字等项目进行策划,能够帮助观众理解藏品的深层含义,并且是以一种非说教、非居高临下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藏品的关联信息和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展览将不再只是局限于实体的展示空间,而是打造出与展览配套的其他体验。因此,博物馆依托展览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对于博物馆品牌的打造和行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